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
2019-01-05
津药轻语—紫苏叶
津轻 厦门旦昊
作者|津轻
大家好,这里是津轻,今天想给大家说说中药。
缘于医馆新进了批来自广东省的紫苏叶。撕开包装袋,未等鼻子上前,一阵特殊的异香,先行一步扑进鼻腔中,散发而去,气味怡人。原本略闷的胸口,顿时舒展开来。经过对比,津轻发现,此批广东省的紫苏叶(下称粤苏),与旧有江苏省产的紫苏叶(下称江苏),差异颇大,这让我来了兴趣,着手探究二者的差别。(下列对比图,上为粤苏,下为江苏)
.
外观
先从外观上看,粤苏呈绿面紫背态,神秘的青紫,让人不禁着迷起来;江苏正反皆绿,以灰白色调为主,低调之余,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感觉,不容小看。由于江苏饮片为碎片,难以与广苏的叶面有完整的对比,简略一看,形状差别应当不大。
色 香 味
两者干燥品,香气有些许差别。粤苏气味带着紫苏特有的异香(个人觉得有点类似茶叶),辛味不重;江苏气味辛味较明显,且较刺鼻,隐隐有苦感。嚼之,粤苏较平和而带有些许涩味,甚至有些“孜然味”;江苏一嚼,苦涩味明显,辛味在口中弥漫而开。经冲茶泡水后,粤苏味道柔和,平淡适口;江苏味较浓,亦是以辛味为主。茶色方面,粤苏清澈澄黄,江苏偏黄褐。
简单概括,粤苏以其气为重,江苏以其味为主。
饮后感
首先明显觉得小便频率增加,并且每次尿量皆多;口干;饥饿。
综合以上,津轻便怀疑,两者确定是同一种中药吗?还是品种不同?亦或是——有伪品的嫌疑?
经多番查阅资料,《大观本草》,在菜部中品栏目,以“苏”名记载在册,其中给了津轻几条线索:“陶隐居云:叶下紫色而气甚香。其无紫色不香以荏者,名野苏,不堪用。图经曰:…有水苏、白苏、鱼苏、山鱼苏,皆是荏类。白苏方茎,圆叶不紫,亦甚香,实亦用药…”。另外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…其面背皆白者,即白苏,乃荏也。”等等。
首先可以确定的是,苏有分类;其次,在古人认知上,全紫、面绿背紫的苏,被称为紫苏,而叶面通绿的,则为白苏,即为荏苒。而经过现代DNA分析发现,它们其实就是同一个种,因各种原因导致各项的差异。而目前,根据紫苏的叶片大小、栽种的情况,将其分为两个变种,分别为回回苏,和野生紫苏。按照古人的分类,回回苏即是白苏,野生紫苏便是常说的紫苏。
按照目前的资料所得,粤苏为常说的紫苏,江苏则是古人所说的白苏。而药用方面,综合历代对紫苏叶的要求来讲,最符合的是粤苏,药效最好。
在此简单提提紫苏的功效。翻看大部分医书,简单来讲,紫苏叶,辛温,温中焦,疏肝气。至于行气和血、解郁止痛、安胎、利大小肠等功效,津轻认为都是建基在“温中焦,疏肝气”之上来拓展。不过不能忘的是,紫苏有其解鱼蟹毒的特殊功效(然《得配本草》、《本草备要》皆提及紫苏忌鲤鱼,而其鲤鱼条目下无相关论述,此处先存疑)。而苏梗与苏叶功效大同,药力稍缓;苏子以降气定喘为主。
使用忌讳方面,叶梗子三者皆能散气,故偏虚者宜斟酌使用。然《本草新编》曰:“但叶与梗宜少用,而子可多用也。盖叶、梗散多于收,而子则收多于散”;《本草备用》认为:“子与叶同功,梗下气稍缓,虚者宜之”。两者观点虽不同,但想深一层,也不过是教导医者,要懂得把握药力,中病即止。
是次粤苏,除了带给我新的认识外,更多的,是感受到厂家的用心。袋中的苏叶,是一片片相叠,整整齐齐,干干净净,虽说打碎干燥也不妨碍治疗效果,但是这种对药材的爱惜、敬重,十分打动我们的心,毕竟中医治疗效果好否,除了看中医师的水平外,药物的品质也是极其重要的。津轻在广州就读期间,便发觉广东对中医药的热情,似乎是最为热烈的,是此的紫苏叶,便很好地反映出来。这亦让我十分感动:原来还是有人在用心做着药材、支持着中医界;原来我们不是孤独地在努力;原来,很多时候,只需要多用一点心,就能如此不一般。
那么,这次的分享大致上就这么多,目的除了分享,还有抛砖引玉的想法,毕竟难免会有所错漏,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,希望能尽量详细点写下。此栏目会和其他小伙伴配合,互相发表关于中药的一类想法。
而这次篇幅有限,还有很多想法没能写出来,有待研究,比如查阅时得知,“水苏”,又名为“鸡苏”,那么鸡苏散中的“鸡苏”,真的是薄荷吗?又或者其他的,黄芪饮片,为什么总是中心部分被虫子入侵,是因为虫子很挑,中心部分特别好吃?还是中心部分有它需要的营养?还是纯粹中心部分较软,容易啃?那失去中心部分的黄芪,是否对药效有影响??等等,要待津轻闲暇时,再好好探讨一番。